人生有夢, 逐夢踏實—從陸軍官校受訓的班長談起

1998年的夏天,高中剛畢業的我到了陸軍官校,接受為期三個月的軍事訓練。這段日子對我來說真是難忘,還好當時被指派來當我教育班長的陸官四年級學生用極大的包容與協助,鼓勵我度過了這段日子,我當時不是一個意志堅強的人,我十分確定如果不是他及其他一些警大師長的鼓勵,絕對沒有今天的我。

這樣一個懂得帶人帶心陸官學生,畢業後果然在軍中發展不錯,各項職務歷練豐富,前程似錦,沒想到卻在即將服役期滿可以領終身退休俸的年紀前急流勇退,離開了軍旅生涯。我當時無法了解為什麼不撐到期限滿再走,我很擔心他想要創業的心情是否過於一廂情願。

今年暑假回臺灣時,我們約了時間見面,聊天的過程中,我慢慢了解他對創業的整體規劃,我開始理解他提早退伍的想法與人生下半場的計畫,我知道他為了做這件事,花上了許多時間從凌晨摸黑開始和麵,醒麵,再站上一天的時間現包,現蒸新鮮的包子賣給客人。對比他過去的軍階與曾經的經歷,真不容易,人生下半場歸零再來,我向他學到了做事除了要有遠大的理想外,還需要動手一步步的學。

在臺灣工作的幾年中,我常聽到許多人講自己的抱負與理想,不過多數的人都是說說,很少見到有人真正的去完成。想到美國留學的人中,很多人至今連托福考試都還沒去考過,告訴我想要創業的人,自己連要做什麼行業都不大清楚,更有許許多多的人埋沒在庸庸碌碌的生活之中,每天做著不快樂的工作,唯一的消遣就是罵公司,罵長官,怪同事,怨部屬。

其實實現夢想的方式很簡單,就是下功夫,一步步踏實的準備。人生除了看的遠外,還要有大清早起床揉麵團的踏實努力。

我以前班長創業的湯包是貓舌頭點心舖,地址在台南市北區和緯路一段128號,有經過的朋友們記得去光顧一下,除了享受美食外,更可以向正在包包子的主人學習這種腳踏實地的精神。

張貼在 未分類 | 發表留言

以史鑑今-推動火場安全管理制度的經驗與想法

滿清末年, 國困民乏, 內憂外患接踵而至, 歐美列強對中國的強取豪奪從不間斷, 當時中國與列強戰力之懸殊, 連林則徐都以「即便岳飛、韓世忠再降世間仍無法抵抗」來形容。一批聽聞日本明治維新成功例子的有志之士, 懷著憂國憂民的心態, 奏請慈禧太后設置專學外國語言, 數學, 與天文學的學校, 並向全國各地攬才, 招收科舉出身的儒生入學, 以為大清朝立國強身之種。

這樣的建議馬上招致全國各界的抗議, 有人譏這是「誘佳弟子拜異族為師」, 有人擔憂學習夷技將「斯文淪喪」, 連皇帝的老師倭仁都以蔑視的口吻質疑數學天文乃是小技, 「立國之道,尚禮義不尚權謀:根本之途,在人心不在技藝」。過了百多年後觀之,這些維新的主張再正確也不過,對於國家社會的發展再重要也不過,引進發揚這想法的人真是眼光高遠,直指問題所在。只是當時大環境如此,時機不到,非得等到大清國再多受了一些侵略,全中國再多吃了許多記洋虧,大家才會覺醒應該要改變,應該派留學生出洋學習,應該低頭承認自己的不足,趕緊迎頭趕上西方世界的腳步。

以史鑑今,不用說到國家的層級,在消防單位推行火場安全管理制度也是一樣。我當年碩士畢業後懷著理想,試著推行這套制度,無意卻招致許多懷疑與批評。甚至一位退休的同仁當著我的面直斥這東西沒用,不要把美國的制度套進臺灣的消防體系。老實說,這是我至今仍無法忘懷的挫敗,這不只是我個人的失敗,而是對整個國家恨鐵不成鋼的無力。

重回美國靜下心反省後,除了當年自己的不成熟與學藝不精外,最大的問題在於大環境的不允許。時代是一個巨輪,個人極其渺小,即便提早一步看見巨輪駛來,出聲阻止卻改變不了團隊的命運。就像一百年前抗拒學西洋科技語言的那些人們,怎料到百年後科學與英文是從小就要開始學習的科目?

或許臺灣的消防人員還要假以時日才能接納這樣的制度,也許還要有更多的考驗後才能學到出入火場必須有人管制的教訓,問題的重點不是執行這制度的硬體設備,而是所有消防人員工作時的安全觀念。

而這些東西,不是找一群人,翻幾本書或手冊,依樣畫葫蘆可以達成的,沒有幾年時間的積累,大家不能形成共識,最終就像滿清變法維新一樣,搞了幾年還是得靠義和團出征,而後果,唉,就別提了吧。

張貼在 未分類 | 1 則迴響

2013生日創作

30多年前,一位少婦在睡夢中走進了一片無盡的草原,和風煦煦,小草隨風擺動,草原中有一條長河,蜿蜒曲直看不到盡頭,遙遠的方向一片湛藍。該不會是太平洋吧?少婦還不及細想,湍湍的水流聲夾雜著青草摩娑的聲音,還有前方人家吆喝著一家大小吃飯的聲響,將她的視線拉回了眼前。

真是別緻的小屋,斑駁的木門上有著經年累月勞動的磨痕,看這些刻痕應該是常有人搬進搬出,一不小心落下的標記。小屋門上有三面窗戶,扇扇都擦得光亮,玻璃折射出和煦的陽光,反射在斜落的屋瓦上。典型的鄉村人家,三角形的屋簷下,還露著屋子的大樑,屋旁還植了棵大樹,繁茂的枝葉庇蔭著全家,樹底下一群孩子們正在玩捉迷藏,這樣諾大的草原上,是要躲去哪呢?

正在思考這個問題時,少婦被早起的鬧鐘驚醒了,蜿蜒而起的長河,湛藍的海洋,廣闊無盡的草原及別緻的小屋,喔對了,還有那一棵大樹。這樣的夢代表著什麼意義呢?

「張太太,恭喜妳懷孕了,是個小男孩喔。」林醫師詳細的檢查後,宣布了這個喜訊。少婦蒼白的手還不斷地顫抖著,進診間前抽的一張面紙也因手汗而浸潤。該給這男孩起個怎樣的名子呢? 少婦望著丈夫,丈夫微笑著說: 「孩子從我姓,我家祖譜到這一代中間名是賢,期望他以後能夠賢能有出息,那最後一個字就給妳取了」。

夫妻倆為了這最後一個名子,認真地上書局買了一本大字典,從第一頁開始找,找了好幾個字都不合適。靈光一閃,不如取個河吧,那夢中蜿蜒的長河,流向太平洋的壯闊,正如同當時臺灣流行的歇後語「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一般,如果這孩子長大了,跟我夢中的長河一樣,一路逕流向太平洋的彼端,那該有多好。正琢磨著賢河這名子的好壞時,厚重的字典啪一聲掉到了地上,由於當時端著書,掉落時本能地將書後頁抓牢,沒想到字典還是掉到了地上,扯開的書皮撕裂了字典的最後幾頁,剩在手上的書頁,剛好翻到龠這部首,「這不是我夢中的小屋嗎?」少婦驚叫,順著留在手上的殘頁,在龠部中找到了龢,讀音也恰巧是河,正與夢中描述的景象相同,三角形的屋頂下橫亙著一支大樑,明亮的三面窗戶下有著紀錄歲月痕跡的大門,屋旁還有樹,繁盛的枝枒像極了禾字,還有那條大河,就用這字的讀音來表示,希望有一天這孩子能乘載我們的夢想,流向太平洋的另一端茁壯。

以上純屬虛構,這幾天大家的留言我都看到了,不知道大家是真心來留言還是來參加徵文比賽(咳咳)。沒有啦,謝謝大家的留言,我看的老淚…喔不是,是年輕的淚縱橫。真是太感人了,我這幾天還在趕寫proposal,你們的留言我大多以按讚混過,我過幾天會認真地一一回覆。至於徵文比賽的得獎名單,我今天已經先買好禮物了,我一一回覆時,會找出幾篇我最喜歡的回憶,私底下通知你們。這徵文比賽完全不客觀,我這評審也不專業,不管你們有沒有得到小禮物,我回台灣後一定會找時間拜訪你們,所以不要太在意這不專業的徵文比賽得獎與否,對我來說,你們寫的這些文字都是第一,我也很難取捨。

很謝謝大家響應我這特別的生日請求,我人生中有了你們更加精采,就像上面我杜撰的故事中在大樹下玩耍的孩童一樣,少了你們的陪伴,我的人生不可能如此充實有趣。

張貼在 未分類 | 發表留言

我的讀書方法 (社會科學博士班讀書與修課經驗談)

今天一位剛讀社會科學研究所的朋友問我每堂課後指定閱讀的文章這麼多,有必要都讀完嗎? 要怎樣讀呢? 我剛好讀博士班的過程中有一些經驗, 之前老師也教了我一些方法, 所以寫出來與大家分享,希望對在讀社會科學方面研究所的同學及朋友們有幫助。

你問我這些問題很好, 也還好你現在問我, 很多人讀社會科學研究所剛開始就被這些閱讀量給嚇跑, 但其實社會科學的研究仰賴學者具備大量閱讀文獻, 然後找出所需要資訊的能力, 換句話說,給你們這麼大量的閱讀是一種訓練,訓練你之後快速閱讀,消化整理所需資訊的能力。

所以重點是在於你要怎樣找出有用的資訊,舉例來說,如果每堂課後老師發給你十篇文章,請你本周看完下周課堂上討論,一般來說你如果一個字一個字的讀,或是像你說的每篇都讀完然後記下重點,你絕對是讀不完的,這不是語言的問題,就算換成中文你可能也讀不完,而且這樣的方式讀是讀完了,但是你腦子裡塞進了太多沒用的資訊,真正重要,課堂上要討論的內容反而因你沒投入太多時間而印象不深,這樣參與討論是沒意義的,給老師的印象分數通常也不高,更別說之後寫文章要引用這些想法句子時,腦筋會一片空白。

我給你的建議是挑重點讀,老師給你的授課大綱上一定有每周的主題,舉例來說本周給了你十篇討論國際關係的文章,而下個月要討論台灣與日本的邦交與關係,那你應該是要先把這十篇文章中有關你下次課堂上可以拿出來討論的東西找出來,有時間再把其他的內容看完。我說的有時間是指你有辦法正常三餐吃飯,睡眠時間充足,每兩天就固定運動,假日還可以放鬆休息時,你就可以考慮把其他內容看完。具體作法是先想想台灣與日本的關係可以談那些,下次課堂上我應該切入那些議題,然後先找三篇文章精讀,看看我預想的這些議題可以怎樣發揮,以及其他學者們談了那些我沒想到的點,有了這些想法後,整理成你下堂課要發言的重點,或是在這三篇文章中做上註記。接著再看其他三篇文章,驗證一下你想的東西其他學者有無提過,最後的四篇是補充,你有時間的話翻一翻即可,主要的目的是在你發言時提供一些前六篇之外的想法與心得。小紅帽的故事由社會科學家來寫必定從小紅帽的身世開始說起,在談到與祖母相依的經過與互動,再慢慢扯到關鍵劇情。你來讀這故事就是先翻翻看小紅帽最後怎麼打敗了大野狼,用了甚麼方法,然後結局是怎樣就好。如果上課要拿高分,你就要多論述,打敗大野狼的方法合不合理,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或是可以用怎樣的方式救出祖母。老師要看的不是你轉述文章中寫了甚麼,而是這故事你得到了怎樣的啟發,你如果真的不懂,想想看你是一位老師,角色互換一下你就知道上課前要準備甚麼內容了。

社會科學的文章一定前後邏輯要交代清楚 (不然我的proposal也不用重寫了三遍還在重寫),所以其實很多內容是重複或是可以略過的,例如談到台灣與日本的關係必定會提到日本殖民台灣的歷史,發生了那些事件,這些東西你看了一遍後其他文章你就可以跳著看,看看有沒有新的說法或是事件即可,不用再一個字一個字讀完了。

讀任何書跟文章都要抱著看最後一次的心情,所以你看到重要的內容或是想法,甚或是特別的研究方法你一定要做註記,我的方法是在頁緣寫上中文,例如整個章節在介紹一個體系,以及他的優劣點,那你就應該把優劣點用簡單的中文記載空白的地方,這樣你以後再翻這本書,你就不用翻來翻去找優劣點,而是翻到某一頁就有提示,對特定的內容有興趣的話再繼續找下去。我個人看完一篇文章後都會在最後一頁或是第一頁寫上我的心得,或是一段話,或是一些摘要,例如在一篇文章中我的摘要是: 本篇文章介紹了XX系統的歷史,討論了另一個YY系統的原理,並比較了兩個系統的優劣,但最後對XX系統的舉證有邏輯上的錯誤(以偏概全,忽略了同時發生的UUUU事件)。你培養了這樣的習慣除了對你日後檢索文章資料有莫大的助益外,在演講或是簡報時更是有很大的幫助,因為讀過的東西不容易會忘記,即便忘了細節,大致上的架構還是記得很清楚。

讀博士的事情切莫強求,如我一直說的,你必須要真有興趣才讀,沒興趣的話讀起來很痛苦,其實也沒必要花這時間跟金錢拿一個不見得有幫助的學位。

張貼在 未分類 | 發表留言

北韓即將與美國及南韓開戰,干台灣底事?

這幾天美國最熱的國際新聞莫過於北韓嗆聲與美國打戰,揚言不惜一切就是要毀滅美帝。相比之下,臺灣這幾天的新聞竟然是圍繞在電視名嘴的家庭婚變上面,北韓如今的導彈能力尚不足以威脅美國本土,但涵蓋台灣全島綽綽有餘,相較於美國及世界媒體的緊張兮兮,臺灣媒體的漠不關心令人乍舌,關心核能安全的臺灣同胞們,說不定有顆核彈就要飛來了,難道不應該投注更多的關心與版面在這件事情上面嗎?

今天開始有許多人在FB上面諷刺臺灣新聞只重家庭冷戰,看不見北韓核戰,我今天慢跑時心想,除了諷刺外,或許應該將我小小的心得寫出來,幫大家在短時間內看一下東亞可能的影響與演變,我個人雖不是國際關係專家,但「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故不揣簡陋,在各位朋友面前班門弄斧,只希望能拋磚引玉,讓大家多關心一下時事。

首先是北韓的飛彈最遠可以打到關島的美軍基地,但是問題是精準度不足,所以飛彈飛出去後不保證會打到目標,由這點來看,在北韓至關島間的國家都有可能被”流彈”波及,臺灣全島都在這範圍中,正是因為導彈精準度不足,所以亂射的結果,除了南韓與日本,臺灣其實也需要提防導彈的威脅,更糟的是美國同意協防他的盟邦;這幾天在日本,南韓跟關島都新設反導彈的設施,臺灣並沒有,看臺灣媒體掉以輕心的態度,可能也沒人覺得會打來臺灣,但是臺灣被認為是親美的國家,之前凱達組織曾計畫攻擊臺灣,間接癱瘓美國,所以可能性不是沒有,我認為不可掉以輕心。

再來是日本,日本經過長達多年的失落世代,最近換了一位欲”重建日本光榮傳統”的首相,這位首相計畫修改日本憲法,讓日本的自衛隊可以踏出日本國門。可想而知,如果北韓一個不小心(或是故意)將飛彈打到日本,那剛好師出有名,日本帝國主義(或是鷹派)將趁機抬頭,主要的目標當然不只是北韓,而是素有間隙的中國大陸,這時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拉攏臺灣,煽動兩岸關係,我認為背後有美國勢力撐腰的日本,與中國如果形勢至此必有一戰,只是後果如何我無法猜測(有些專家說日本的軍力不亞於中國,我個人推測日本的基礎科學能力強大,應該科技武力裝備不會太差)。

南韓的部份本來新換了總統打算改善與北韓的關係,但現在看來是被倒打了一巴掌,之後的演進可能更加強硬,對北韓的態度可能短期內不會改善,另一方面,南韓此次看到美國全力相挺的態度,之後的政策走向是否將益加親美,這點值得觀察。而南韓的科技產品的組裝生產在這次事件後是否將加速外移,之前臺灣鴻海與夏普遲遲談不上進度,我覺得南韓的廠商也可能趁機介入。

中國目前大國崛起,一直以來都扮演著與北韓溝通的關鍵角色,這次北韓毫不給中國老大哥面子(一月份在中朝邊界試爆核子彈,造成中國東北部地震及籠罩在核子污染的陰影中),所以如今北韓這樣看似自殺的行為越演越烈,仍看不見中國出手相救,中俄在聯合國還同意了對北韓更趨嚴格的制裁案,由此可見,北韓這次窮途末路,一意孤行下,很可能會以開戰作為轉移焦點的方式,不過妙是妙在中國也不希望北韓滅亡,如果玩得過火而招致南韓與美國的勢力滅了北韓,那美國的勢力將直逼中國邊境,對中國也不是一件好事,可想而知中國想讓北韓吃點苦頭,但不希望北韓就此玩完。

美國一直是一隻大老虎,遠看十分嚇人,各項軍事數據武力均是世界超強,但9/11攻擊戳破了它美麗的泡泡,許多國家虎視眈眈地看著美國這大老虎面對小國的挑釁如何迴旋,所以中俄也是藉著這次機會觀察美國,從美國這次(部分)精銳盡出來看,北韓這小老弟已經幫中俄引老虎出洞了,接下來就看如何善後。

張貼在 未分類 | 發表留言

給剛讀研究所的同學們的選課建議 (偏重美國社會科學類科留學的經驗)

有一個剛要讀研究所的朋友寫信來問我選修課的建議,我寫著寫著覺得還蠻有趣,給剛要進社會科學類研究所的同學朋友們參考,以下是我個人經驗,歡迎大家一起討論,我這段時間總是在給很多人建議,真是奇怪好像變成顧問了。

首先我得說研究所跟大學很不一樣,尤其社會科學類的碩博士重視的是分析統整的能力,所以每科的作業報告要求很重,常常為了要寫一份報告必須參考十份以上的文章或是書籍,我建議你剛開始讀研究所,第一學期不要給自己太多的課業壓力,你得留一點時間去適應語言及環境(如果你在外國讀), 學習去圖書館或網路上找有用的資訊(注意我是說"有用"的資訊,這部分要花點時間學習), 還有得學習怎樣用有用(有限)的資訊來完成你學期的報告或文章,這過程並不容易, 我的經驗是要到碩二才會開始感覺比較輕鬆,以我在美國的經驗,研究所一學期修9到12學分比較正常,美國一門課3學分,所以大約3門課是剛好, 4門課就是要很拚了

你剛進研究所,我給你的建議是做個規劃,系上一定有所有開設課程的清單,你找個時間選好你這兩年要修完那些課程,接著分配到各學期去,有很多課程只在上學期或是下學期開,那你就得分配一下,例如你想修的ABC課程都在這學期開,但是A只在上學期有,BC是上下學期都開,這種情況下,A就是必選了,BC就看情況。

另一種狀況是要修D的課得先修完C, 雖然C上下學期都有開,但是D一年只開一次,為了確保你明年可以上到D(不然你畢不了業,為了修完D你得延畢一學期),這種情況下我建議你趕快把C修完,因為剛開始修課沒法保證一定修得過,而這種有時間及修課壓力的課程,你早點修,真的不幸的話,還有一個學期可以緩衝。

還有每門課的第一堂你一定要準時到,在美國大多數的第一堂課都是發放授課大綱,講一下老師對你們的要求與期許,這種課多半一個小時內就結束了,所以你如果遲到你就會錯過很多東西(我個人就有這樣的慘痛經驗)。參加這課的目的是要知道這堂課的壓力大不大,我個人的經驗是一學期修3門課(9學分)差不多,這3門課中,應該要搭配一門比較簡單的課程(讀點書,期中期末簡報或是寫團體報告),一門中等難度(每周有進度, 期末寫報告),跟一門很吃重的課(每周有進度,每月有額外活動要參加,期中期末各寫一份報告)。切記不要把時間排得滿滿,研究所看起來上課時間不多,感覺很涼,但是難就難在你要花很多時間上網或是窩在圖書館裡找資料,這也是以後要讀博士做研究,或是到實務單位遇到棘手問題時的解決方法。

張貼在 未分類 | 發表留言

給想讀博士的人一點建議

最近是申請美國學校的旺季(因為今年的結果已陸續放榜,明年的申請文件要在今年底前提出),所以我也收到幾封要申請災害管理博士班的求助信,因為之前受別人的幫助太多,所以現在有機會我也努力回饋後輩,希望將前人幫助我的心意傳承下去,培養出更多災害管理領域的好人才。

這兩天光回信我就寫了好幾頁中文,比寫論文的篇幅還長,今天回了一封信,我討論到為何要讀博士這個問題,雖然有點長,但我已不止一次說過這些話,現在放在FB上,希望想讀博士的朋友們可以先想想這些問題。(文中涉及個人隱私的資訊及內容部分我已刪除)

你好,我從你的信中看出來你很焦慮,但我想先對你說,不要緊張,沒什麼大不了的,讀博士其實不是在’”完成”一個學位,而是經由這過程,轉變自己,成為某種特定的人,對社會做出某種程度的貢獻。簡單說來,博士的訓練過程會改變你,拿到博士學位後對你目前的工作不見得有幫助,你受過完整嚴謹的學術訓練後,反而更不容易從事實務工作,如果你拿博士的目的是要以後回原機關服務,希冀有更多的升遷機會,這學位(尤其是要到國外拿)可能不大適合你。這點很多人沒想過,但是我自己在讀博士的過程中發現我離實務機關越來越遠; 學術上教你事事懷疑,凡事辯證的習慣,可能會埋下日後你無法再回實務單位工作的因子。在我們談要讀博士之前,我希望你想清楚,如同我之前在FACEBOOK上所說,讀博士的人不見的聰明或是會讀書,相反地,很多更聰明更會讀書的人選擇拿了碩士學位之後直接去工作,除了賺了更多錢之外,人生也因此較在學術圈內掙扎或是拿了博士後高不成低不就的人快樂許多,我老婆是很好的例子,你有興趣的話我們可以再聊聊。

那麼,決定讀博士的因素是什麼?

我深深覺得是一股熱情,必須要有對一個問題或是一項研究狂熱的興趣,你要能夠喜歡一件事情,喜歡到你覺得放棄一些東西也無所謂。舉例來說,我以前在台灣一個月薪水約七萬,讀了博士後,即便我領了學校跟教育部的獎學金,收入跟以前還是不能比。我在台灣當主管,很多事情不用自己動手,來美國領學校的獎學金後在學校幫忙,工作像是替代役一般(沒有輕視替代役的意思,只是我想這樣形容比較貼切),到處打雜,影印,搬東西。這些轉變落差很大,你讀博士前,要先想想,你真的想要轉換人生的跑道嗎?

我看你的信件覺得你最大的問題是你找不到有熱情的領域與題目,這並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台灣以考試升學的制度,還有你的碩士研究階段,沒有讓你想清楚這一回事。

我建議你找個時間靜下來,不要開電腦,拿幾張白紙與筆,開始自問自答幾個問題:

  1. 為什麼你想讀博士,請把所有的原因寫下來,不要擔心解答會太功利,就誠實地把自己的想法寫出來,正反面都好。
  2. 讀完博士後你想做什麼,不要擔心好高騖遠,先把你自己當成已經拿到學位了,已經是一位博士了,請問你想要找怎樣的工作,你想要怎樣貢獻你的學問,你想要繼續做怎樣的研究,想在那裡找工作(美國,英國,世界其他地方,或是台灣)?
  3. 如果要你選個主題,做一輩子的研究,研究過程中會很寂寞,賺不到錢,同學朋友們可能比你更有成就,那你想做什麼主題 ?

回答這三個問題並不是浪費時間,而是以後你申請學校時候,在入學動機(Statement of Purpose)的文件上你就是必須寫出這些東西,我覺得很多人先考留學考試再來煩惱申請文件的方式不大對,你應該先想好這些問題後,再開始往你的目標前進。

你想清楚這些問題後(要花一段時間,不要急不要趕,你想清楚了這些問題後才能接下來進行下一步,這些問題甚至在你開始讀博士後,也會不斷地問你自己,所以一定要先想清楚)。我希望你可以先專心想這些問題,以我的經驗來看,花上一兩個月把這些問題想清楚是正常的,甚至我當時花上了更多時間。

你問到要怎麼決定去哪個國家留學,這問題並不應該是你的考量,你應該先想清楚你要念什麼?知道了自己想要念什麼之後,才能接著找學校,找老師教你。千萬記住一點,讀博士不是在”完成”一個學位,這過程中不是上課寫作業就能畢業的,大半的時間是要自己思考,自己找資料,然後找個研究領域跟你相似的老師,引導你,看著你不要走偏。從這點看來,如果你連你自己都不知道要做什麼,大部分開設博士班的學校很難錄取你,不是你不夠好,而是他們不知道怎麼教你,老師收博士生是有壓力的,他收了你,就要保證他有東西可以教你,盡責一點的老師還會擔心你畢不了業,學術圈子很小,如果一個教授教出來的研究生品質不好,或是總畢不了業半路退學,對這位教授的學術名聲也是有所影響。所以你先想好你要讀什麼,你想做什麼研究,之後開始找學校後你就知道要去哪個國家了。至於能不能提早畢業這點千萬不要考慮,做學術研究只有準備好了沒的問題,沒有快不快的考量,你如果想要快畢業,那你學習期間就會趕,就想要取巧,這些對你以後都很不利,博士的訓練過程像是熬一鍋湯,你當然可以快一點熄火,但是真正的好湯是需要時間,你趕著畢業之後,如果學術訓練不紮實,你在學術界很難生存下去(現在不管台灣或是世界流浪博士的問題都很嚴重,沒有優秀的研究能力,根本進不了學校教書),而如我前面所說,你屆時也離實務單位太遠,到最後可能學術跟實務兩面不討好,反倒比你現在的情況更差,讀博士這幾年流失的機會與花費的金錢時間更是不值得,想讀博士前一定要考慮清楚。

目前美國災害管理研究有幾大趨勢: 一是實務與理論結合,他們需要有豐富實務經驗的人來進行學術研究,把實務與研究作一個整合,由這點來說,即便慢個幾年讀博士,多累積一些工作經驗,對你反而是好事。二是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合流,很多自然科學家與工程師都以為世界上所有事情都有一個最佳解,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找到一個解答。我以前也是如此,因此剛開始讀博士班時很辛苦,必須要從頭學社會科學的東西,災害管理這門學問說到底還是偏向社會科學,怎樣制訂政策,怎樣建立體系,如何處理人的問題,這些東西都是社會科學的範疇,所以你要有心理準備,入學後你必須補足許多社會科學的知識。第三是國際化的災害研究,災害的影響其實是跨國界的(如日本核能電廠事故後污染的水與產品也流經韓國,中國及台灣),現在美國災害管理學界有很多跨國界的災害管理研究,這點你以後讀博士後會慢慢觀察到。

讀博士是為自己,千萬不要人云亦云地選擇了自己人生的道路。你已經成年了,應該作自己喜歡的事情,讀書做學問是如此,做其他的事情也是這樣,永遠要想辦法讓自己快樂,而不是努力去滿足別人的期許。

張貼在 未分類 | 發表留言

我對核能的一些淺見

這幾天國內掀起了核四公投的討論巨波,其實討論的內容已漸偏主題,核電廠的去留已不再是科學或是社會問題,而是牽扯到高度的政治問題,由這點觀之,我個人贊成政治問題用政治手段來解決,既然大家都想發表意見,那我們就回到最簡單最直接的方法,大家來公投決定核四的去留,雖然很多人接下來爭吵公投的制度問題,但對無法講理解釋的議題,只能這樣做了。

身為災害研究者(我不是專家),且容我再此置喙幾句話,如果內容不令人滿意,請大家省略我這篇文章即可。

首先國內將核電廠集中在北部是非常危險的行為,根據內政部的統計資料,新竹市以北的地區居住了臺灣40 percent的人口,以臺灣兩千四百萬來粗估,這部分的人口佔了九百六十萬人,美國卡崔娜風災疏散一百萬人花了40個小時,如果有什麼萬一,臺灣準備要花上多少的時間,然後要把人疏散到哪裡? 由這部分可以觀察到兩個問題,第一是不該把核電廠蓋在北部,如果已經蓋好的電廠,能遷移能關閉的就要趕快做,第二是我國的災害應變體系可能還沒有思考到這方面的問題,否則臺灣應該進行幾次北部疏散演習,至少也應該有把大量民眾疏散到中南部的腹案(當然屏東也有個電廠,相反的方向也要演習看看),這件事情不是一個地方政府有辦法做到的,到時候涉及跨部會與跨轄區的整合問題,有必要先想清楚。

第二是核電廠跟核彈是絕對不一樣的,一般常見的核能發電原理剛好與核彈的作用是相反,輻射物質放射出中子後,在核能電廠中要經過一個減速的程序,設計中只有一個中子與反應爐中的鈾-235進行反應,其他減速的中子則被反應爐中大量的鈾-238吸收,換句話說,這樣的反應是經過減能的過程,一枚核彈是由高濃度的鈾-235構成,中子射出後不經減速的過程,所以會有許多中子同時撞擊鈾-235,自然產生的效應無比巨大,由此可見,部分媒體或是反核人士將核電廠形容成核彈是完全不正確的,福島大地震後的核電廠事故是因為冷卻系統故障,造成核反應爐的溫度不斷升高,最後造成爐心溶解,並不是輻射物質在場裡面爆炸,新聞畫面上看到的爆炸是不斷產生的氫氣無處宣洩而引起的爆炸,完全不是核彈式的爆炸,我們在討論核能安全的時候千萬不能將兩者混為一談。

對災害管理者來說,所有的減災手段都是一種交換,沒有十全十美的方法,現在的討論很危險,因為過早陷入要核能或是不要核能的討論,忽略了其他的可能性,對我而言,要核能與不要核能都必須付出代價,大家是否真的準備好了?這幾天Facebook上充滿了反核的聲浪(又或者是我的朋友們大多反核),但容我提醒這些朋友,沒核能不代表沒有災害,使用替代能源發電可能會造成更大的災難,火力發電會污染環境,加重地球暖化的速度,太陽能發電只能轉化10%-15%的能量,風力發電不穩定,水力發電除破壞環境外,因水土淤積,一座水庫的壽命也是有限。臺灣資源有限,用這些方法發電,很有可能必須全部仰賴國外進口,以國家安全策略的角度來看,把民生必須的電力供給放在別人的手上,不啻是未戰先降的行為。日本在遭受這麼大的事情後,還是必須重啟核電廠,其中有不得不然的原因,但有一點跟我們很像,就是自然資源不足,如果廢了核能,全部向國外採購進口,對經濟絕對是很大的負擔,日本現在有些地區推行小型社區核電廠,由幾戶人家自設小型核能發電機,由社區的人來看管負責,此舉看起來好像把大風險轉化成小風險,符合災害風險管理的方式,但其實把管理核電這樣專業的事情放到民間,我對此還是不大認同。

災害風險的評估是推估出災害發生的機率後再乘上災害發生後可能的衝擊(類似我們以前學過的數學期望值),核能因為部分民眾誤解以及看到日本福島事故後的震撼,已成為無法評估的災害,因為核災發生的機率再怎樣小,如果民眾把災害發生後可能的衝擊設定成無限大,那這風險乘起來自然成了無窮大,這也是目前無法討論這問題的癥結之一。

我認為現在的討論是牛頭不對馬嘴,我們應該先想想國家層級的策略是要不要核能?如果要核能,怎樣才是最有效安全的運用核能的方法?怎樣才能改善核四的一些缺陷?如果大家知道沒有核能其實還會有別種型態的災害,或是將發生一些經濟上、生活上、或國家安全上的衝擊後,而仍決定國家的策略是不要核能,那我們就得想想用了其他替代能源之後要怎樣規劃新的社會、國安及防災體制來準備可能的衝擊與災難。

要不要興建核電廠的問題與其他許多社會問題一樣,不是兩元式要或不要的問題,而是一張錯綜複雜的網,牽一髮必定會動到全身,在下決定前必定要多瞭解可能的利弊與後果。

張貼在 未分類 | 發表留言

小心!! 不要被騙了

博士班的訓練其實也沒甚麼特別, 說穿了就是教你怎樣運用知識, 然後最大化地發揮知識的效用, 我一直想寫這些東西出來跟大家分享, 以下我就來舉一些例子跟大家討論我的心得
1. 首先是運用知識, 日本大地震後國內掀起了一股黃金三角型的地震避難風潮, 一時間大家好像看到了最新的蘋果產品般爭相轉告模仿, 好像以前學校消防隊教的東西都不對, 自己在網路上看到好友Facebook的分享才是真理, 其實如果受過學術訓練的人, 會先看看說這話的人是誰, 確認一下他的背景, 最重要的是確認他說過這話, 有時話被人斷章取義, 東拼西湊, 不見得是他原來的意思, 我還真的去找, 並不難, Google打上關鍵字Triangle + Earthquake後就有很多, 把中文的音翻一下就找到了他, 從他的名子又可以找到他在Youtube上錄的短片, 簡單來說, 這位Doug Copp先生並不是FEMA救難隊的成員, 充其量就是個志工, 志願參加一些搜救服務, 再順著找, 他的理論除了他自己外, 主流的討論一面倒都是質疑, 甚至可以找到一篇經過同儕審查的學術文章, 討論原本躺下, 護頭, 抓緊的FEMA建議步驟與她說的黃金三角型的比較差異 (http://www.sid.ir/en/VEWSSID/J_pdf/86020090104.pdf) 這篇研究論文讀完後, 還有一大堆的討論文章, 其中講到他犯了許多邏輯演繹上的錯誤, 有興趣大家多研究看看, 遇到不會的事情別急著相信, 看看說話的人是誰, 小心地多查一下對方的背景與說這話的時機, 如果能找到有人背書, 在學術界我們說是同儕審查過後, 至少是比較可信

2. 學術界在做任何的推論是比較保守, 有所保留, 所以我們很少說, 美國都是…., 進過火場的人都知道…. 之類的話, 因為這樣的話破綻太大, 只要找一個反例馬上就推翻你全部的話, 所以我們多用可能, 或許, 等詞彙, 很少有武斷的推論, 同理可知, 如果看到網路轉載的知識告訴你, 美國現在都在用….., 美國消防隊都學過…., 或是告訴你美國XX領域的教科書都提過…., 這些話多半不可信, 記得統計學中最簡單的道理是, 證明一件事情是錯的比證明它是對的簡單, 要提出一件大家都學過的事情永遠比找出一件非大家都學過的事難很多, 能下這樣結論的人, 多半是帶著模擬兩可的態度, 做出來的結論也不大可信

3. 受過學術訓練的人, 引用文章或是說法的目的是希望你找的到, 所以我們寫文章或是說話, 必定「清楚」地引用文獻, 甚至怕你找不到, 書名作者, 出版年份還有頁數都要說清楚, 所以在學術文章中不會說, 美國NFPA的標準就規定…, 美國國家商品檢驗局就說過…, 或是在一段話說完後沒頭沒腦的來一個(根據澳洲的教官所言)之類的說法, 要說話就是要說清楚, 誰說的, 哪時候說的, 在那裡說的都要提清楚, 否則並不嚴謹, 簡單的說, 如果你在網路上讀到好像很有道理的資訊, 裡面有各國的專家或是文獻中的說法, 你應該抱著懷疑的態度, 想想看這些人是否說過這樣的話, 甚至是這些人到底存不存在, 缺乏清楚引述的文章在學術界不會被承認, 而現在很多網路文章就是這樣, 下次大家讀到要小心求證

4. 最後聊到實驗, 很多網路知識提到某件事情後喜歡佐證實驗或是實地觀察結果, 這些東西的出發點不錯(至少比甚麼都不做, 空口說白話好多了), 只是實驗的設計與邏輯要仔細地審視, 以我第一點的例子來說, 美國很多人攻擊Copp的論點不正確就是他觀察了土耳其大地震之後倒塌的房子, 先不說土耳其倒塌房子中觀察到的經驗怎能用在美國或是台灣, 光是他的觀察只是偏向某一特定類型的房屋這點就漏洞百出, 做實驗的方法很多, 最簡單的是要有對照組, 沒有對照組的實驗檢驗不出因果之間的關係, 舉例來說, 吃了鳳梨後火警出勤次數傳說會比較高, 但是如果沒有排除了其他的因子來討論這兩件事情是完全沒有意義, 例如會不會是盛產鳳梨的季節中火警發生的機率比較高, 吃鳳梨的時段是接近某些特定時間, 在那些時間內出勤機率本就比較高一些, 這些可能的因素不先排除, 拍個影片, 吃個鳳梨, 然後恰巧拍到消防車出勤這樣不是科學, 而是巧合

這些是我目前博士班所學辨別真假的方法, 希望能促進大家思考在網路上流傳的知識很多是經不起檢視的

張貼在 未分類 | 發表留言

我對美國Sandy風災的看法

我對美國Sandy風災的想法

美國德拉瓦大學災害研究中心  博士生  張賢龢

昨天我接受了一位北京駐美的記者採訪, 談談我對Sandy風災的想法, 今天他整理好採訪稿給我看, 我覺得有些想法十分有趣, 所以簡略的整理在這, 歡迎大家轉載, 但是請註明來源: (這些只是我的想法, 內容如果有錯請大家給我指正, 轉載時也請小心服用)

他採訪我的題目有五, 依照他問我答的順序, 我依序整理在下方:

1. 我記得你上次演講比較了台灣與美國,最大的差別是在於一個獨立的災害管理機構,能否簡述一下美國這個機構的運作模式?

美國緊急應變總署(FEMA)是在美國卡特總統任內成立,卡特總統覺得災害管理沒有獨立機構沒辦法作好,小布希總統在911攻擊之後,成立了新的單位叫做國土安全部。把FEMA併入國土安全部下面。國土安全部成立後併了22個單位,FEMA就是其中之一。運作的方法是FEMA將美國分成十個地區, 在各地區設立一個地區辦公室,在災害發生之後,協助州政府評估災害的嚴重程度,再回傳至位在華府的FEMA總部, 上呈綜合評估報告給國土安全部部長後,由部長跟總統報告, 之後由總統定奪是否要宣告災害狀態(issue the declaration of Disaster)。其實美國是美利堅合”眾國”,至少以災害管理來說運作起來像是由聯邦政府幫助五十個不同的國家去做事情。這次紐約跟紐澤西已經發布災害宣告(declaration of disaster),一宣告就代表聯邦政府可以補助至少75%以上的經費,沒有補助的州就是自己負責,因為是美利堅合眾國,你自己要把自己的國家管好,聯邦政府只是有一點錢和經費來補助,主要是各國(州)要處理好自己的事情。

2. SANDY颶風當天的暴風雨強度似乎不比台灣,雨量沒有比台灣豪雨季節還多,但卻造成美東地區強大的損害,這是為什麼?

首先是我曾講過的,災害的標準在全世界是不一樣的,不可以用一個標準去看,第二是災害的程度跟人的感受有關係,還有災害侵襲至什麼地方,這次為什麼會這麼嚴重,第一是他侵襲到紐約的金融特區。曼哈頓島本來就擁擠了,不管什麼危害因子在這城市產生,很容易變成災害,給人的感受也會特別強烈,另外,紐約是世界的中心,所以受到的關注也很大,即便只有一點淹水,大家也覺得很嚴重,這是感受問題。最後風暴是很久來一次,居民不習慣,所以感受也會比較強烈一點,如果同樣的事情發生在台北市,我們常常遇到颱風就比較習慣、感受也就沒那個強烈,其實災害的感受這點,有很多是取決於媒體報導的角度、還有跟你從哪一點去看有關係的。

3. 你上次演講提過美國最難得的在於災難管理過程中的“減災”,難道他們沒有預料過紐約這個大都市必需面臨這樣的大水嗎?

紐約市曼哈頓島的城市規劃是在兩三百年前作的,當時海平面沒有那麼高,在規劃的時候,沒有預料到後來會有這麼多人跑來住,因為紐約現在的人口大概跟台灣一樣兩千萬人,氣候變遷、暖化當時也沒有料到。再來是紐約地鐵系統第一條線是在1904年啟用的,在當時蓋地鐵重視的東西跟現在不一樣,比如重視結構安全、防火安全,但沒有想到有一天海平面上漲這麼快,海平面會提高。所以如果我們重新要求這些地方全面作好硬體設備的減災是很難的,因為最好的方法是全部重作,但是成本太大,減災他們還是有作,你現在看見的災情好像很嚴重,但有一種可能是他已經盡了全力把災害減到最低了,其他的部分就沒有辦法在做了,設施老、城市舊,能做到的程度有限。

4. 以目前的救災情況,你怎麼評價?夠快夠即時嗎?是不是一個成功的救災呢?

我要提醒的一點,所謂災害應變得成功或失敗,不是我們可以定義的,你問這次的災害應變是否成功, 取決於你從哪個角度來看。如果從台灣媒體常用的結果論來說,紐約還是發生了淹水與火災那算是失敗,但是從媒體發佈警示這點來講,我覺得是很成功,因為從颱風還沒來,各大報章媒體就密集播放這些新聞,讓民眾產生很強的警覺心,這點是作得不錯。至於FEMA現在還進行應變及復原階段,還沒有最終的報告出來,所以我們沒辦法評斷,但我相信這總統選舉已迫在眉睫,歐巴馬現在已經沒辦法再失分了,他跟羅姆尼的民調目前是不相上下,所以現在FEMA要全力應變,這次我所參加的研討會本來重頭戲是FEMA的主管要演講,但臨時取消,我覺得他們正在作很多事情,研討會中也有一半的人沒有來,我相信也在努力做好這件事。

5. 上次你說“災害管理就是處理人的問題”,我發現雖然地鐵要大停工、火車停擺,還有幾百萬戶停電,但似乎美國民眾沒有太大的反彈,你覺得是為什麼?

這一點我想了很久,我必須要講,這跟民眾從小到大的教育有關係。再深一點就是美國的民主制度發展比較久,所以民眾比較清楚自己做某些事情是要為自己負責任的,舉例來講,你在海邊買別墅,災害來淹水了就沒有辦法,不能怪到政府頭上。現今台灣處在民主轉型階段,所以遇到很多困難,其中有一個是很多人不了解民主是要付出代價,所以民眾會一直吵,覺得政府要給他補貼,但他沒有想到很多時候必須承擔一些風險,付出一些代價。另外,美國人相信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從小到大,要減低每種風險就是要買保險,因為有一天事情發生後,只有保險可以幫你,你不買就要自己擔負風險,承擔風險不是免費的,這是他們從小到大的價值觀。台灣的話,常會無限上綱到對執政者的批評,但民眾常常忘記自己也有要負擔的責任。其實不管再怎麼做,人類只可以管理災害(disaster)但對於大規模災變(catastrophes)只能想辦法與之共存。

張貼在 未分類 |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