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讀書方法 (社會科學博士班讀書與修課經驗談)

今天一位剛讀社會科學研究所的朋友問我每堂課後指定閱讀的文章這麼多,有必要都讀完嗎? 要怎樣讀呢? 我剛好讀博士班的過程中有一些經驗, 之前老師也教了我一些方法, 所以寫出來與大家分享,希望對在讀社會科學方面研究所的同學及朋友們有幫助。

你問我這些問題很好, 也還好你現在問我, 很多人讀社會科學研究所剛開始就被這些閱讀量給嚇跑, 但其實社會科學的研究仰賴學者具備大量閱讀文獻, 然後找出所需要資訊的能力, 換句話說,給你們這麼大量的閱讀是一種訓練,訓練你之後快速閱讀,消化整理所需資訊的能力。

所以重點是在於你要怎樣找出有用的資訊,舉例來說,如果每堂課後老師發給你十篇文章,請你本周看完下周課堂上討論,一般來說你如果一個字一個字的讀,或是像你說的每篇都讀完然後記下重點,你絕對是讀不完的,這不是語言的問題,就算換成中文你可能也讀不完,而且這樣的方式讀是讀完了,但是你腦子裡塞進了太多沒用的資訊,真正重要,課堂上要討論的內容反而因你沒投入太多時間而印象不深,這樣參與討論是沒意義的,給老師的印象分數通常也不高,更別說之後寫文章要引用這些想法句子時,腦筋會一片空白。

我給你的建議是挑重點讀,老師給你的授課大綱上一定有每周的主題,舉例來說本周給了你十篇討論國際關係的文章,而下個月要討論台灣與日本的邦交與關係,那你應該是要先把這十篇文章中有關你下次課堂上可以拿出來討論的東西找出來,有時間再把其他的內容看完。我說的有時間是指你有辦法正常三餐吃飯,睡眠時間充足,每兩天就固定運動,假日還可以放鬆休息時,你就可以考慮把其他內容看完。具體作法是先想想台灣與日本的關係可以談那些,下次課堂上我應該切入那些議題,然後先找三篇文章精讀,看看我預想的這些議題可以怎樣發揮,以及其他學者們談了那些我沒想到的點,有了這些想法後,整理成你下堂課要發言的重點,或是在這三篇文章中做上註記。接著再看其他三篇文章,驗證一下你想的東西其他學者有無提過,最後的四篇是補充,你有時間的話翻一翻即可,主要的目的是在你發言時提供一些前六篇之外的想法與心得。小紅帽的故事由社會科學家來寫必定從小紅帽的身世開始說起,在談到與祖母相依的經過與互動,再慢慢扯到關鍵劇情。你來讀這故事就是先翻翻看小紅帽最後怎麼打敗了大野狼,用了甚麼方法,然後結局是怎樣就好。如果上課要拿高分,你就要多論述,打敗大野狼的方法合不合理,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或是可以用怎樣的方式救出祖母。老師要看的不是你轉述文章中寫了甚麼,而是這故事你得到了怎樣的啟發,你如果真的不懂,想想看你是一位老師,角色互換一下你就知道上課前要準備甚麼內容了。

社會科學的文章一定前後邏輯要交代清楚 (不然我的proposal也不用重寫了三遍還在重寫),所以其實很多內容是重複或是可以略過的,例如談到台灣與日本的關係必定會提到日本殖民台灣的歷史,發生了那些事件,這些東西你看了一遍後其他文章你就可以跳著看,看看有沒有新的說法或是事件即可,不用再一個字一個字讀完了。

讀任何書跟文章都要抱著看最後一次的心情,所以你看到重要的內容或是想法,甚或是特別的研究方法你一定要做註記,我的方法是在頁緣寫上中文,例如整個章節在介紹一個體系,以及他的優劣點,那你就應該把優劣點用簡單的中文記載空白的地方,這樣你以後再翻這本書,你就不用翻來翻去找優劣點,而是翻到某一頁就有提示,對特定的內容有興趣的話再繼續找下去。我個人看完一篇文章後都會在最後一頁或是第一頁寫上我的心得,或是一段話,或是一些摘要,例如在一篇文章中我的摘要是: 本篇文章介紹了XX系統的歷史,討論了另一個YY系統的原理,並比較了兩個系統的優劣,但最後對XX系統的舉證有邏輯上的錯誤(以偏概全,忽略了同時發生的UUUU事件)。你培養了這樣的習慣除了對你日後檢索文章資料有莫大的助益外,在演講或是簡報時更是有很大的幫助,因為讀過的東西不容易會忘記,即便忘了細節,大致上的架構還是記得很清楚。

讀博士的事情切莫強求,如我一直說的,你必須要真有興趣才讀,沒興趣的話讀起來很痛苦,其實也沒必要花這時間跟金錢拿一個不見得有幫助的學位。

本篇發表於 未分類。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

發表留言